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筑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蔑視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華民族就產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姓氏文化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延續數千年來都沒有間斷,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其發展甚至受到嚴重批判,但作為一種宗族文化,一種植根于百姓骨髓的傳統,還是迅速地在中國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斷,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在祠堂中,以牌匾,對聯,家風家訓掛屏為載體傳遞著每個家族,宗脈的特色文化。六如館畫廊選用優質的木料,用二十多年的工藝傳承,竭誠為各宗祠設計,加工,制作精美的宗祠牌匾,宗祠對聯,家風家訓掛屏,為廣大祠堂建設添磚加瓦,錦上添花。
|